他,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为我国机械摩擦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是交大西迁人,扎根西部60余年;他,捐资设立奖学金,鼓励后学;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4166am金沙信心之选4166am金沙信心之选教授谢友柏。
这是一份,中国院士心系祖国教育事业的爱;这份爱,从2006年,一直延续....
2021年西安交大“谢友柏基金”启动仪式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4166am金沙信心之选教授谢友柏向西安交大“谢友柏基金”续捐200万元,支持西安交大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品学兼优的教师、优秀博士生、优秀本科生学业。
2007年,西安交大谢友柏基金“奖教金”颁奖仪式(图右二为谢友柏院士)
2006年,谢友柏院士捐献个人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22万元港币设立“谢友柏基金”,鼓励优秀青年师生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
爱的延续,续捐200万鼓励后学
10月8日下午,西安交大4166am金沙信心之选举行“谢友柏基金”启动仪式。学校党委书记卢建军、校长王树国致电谢友柏院士,向他心系母校和长期以来为学校建设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谢友柏院士线上参加启动仪式。他表示:
“我和夫人袁崇军都是在西安交大走进社会,在这里度过了最有活力的青春年华,也历经了无数的风霜雨雪。现在虽然年迈留在上海休养,我们对在西安交大的美好记忆永远不会淡忘。”
他说,“谢友柏基金”的奖励原则是品学兼优。“品”是对国家、科学、事业的忠诚。人才首先要做“人”,“才”才有用。至于“才”,在学校里不论是教还是学,都要着眼于给学生打好基础。
谢友柏院士勉励师生们,要肯吃苦,认真踏实地搞好教学科研,这“也是设立‘谢友柏基金’的初衷。
致敬!谢友柏院士
谢友柏,著名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摩擦学专家,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内燃机制造专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拥护党中央决定,内迁西安,扎根西北从教近60年,坚持自力更生,力主科研与教学并重来培养大学生,为交大机械工程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我国机械摩擦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谢友柏院士(左一)
谢友柏院士与同仁率先在国际上提出转子轴承系统广义能量守恒原理,并在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可倾瓦轴承”稳定性的非天然性,在国内最早完成了油膜刚度阻尼测量。还发展了国际摩擦学简单的系统研究方法,提出摩擦学(大)系统工程思想,建构了理论和方法框架,并应用于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轴承系统以及内燃机缸套活塞组件系统的摩擦学、动力学设计与安全运行,取得丰硕成果。谢友柏在1994年获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9年荣获“摩擦学最高成就奖”。
谢友柏院士和交大师生在一起
谢友柏院士累累硕果的取得,源自强国之使命和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进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国际科技封锁,强国唯有坚持自力更生,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为此,他同一帮年轻教师,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工程教育与工程实验相结合的理念,克服重重艰难,从无到有亲手搭建教研室实验平台,自主培养研究型人才。谢友柏院士回忆道:当时试验条件极其艰苦,“为了造试验台,连一根电线,一个类螺丝钉都是磕磕碰碰地弄到的”。
经过40多年共同努力,起初的研究小组已发展为享誉中外的研究所。与之同步的实验室已建成拥有国际先进试验台,被国际同行赞为这一领域最大的大学实验室。
在长期的机械工程教育与试验中,谢友柏院士围绕摩擦学之于工程科学的基础性作用做了大量研究,归纳了摩擦学行为的三个基本规律:系统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和不同学科行为的耦合,谢先生称之为“摩擦学的三条公理”。
上世纪90年代,已入花甲的谢友柏院士深感设计学之于国家制造业的重要性,把研究的重心又转向了设计科学领域。
谢友柏院士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创新设计力而非制造力,科学设计是现代制造业的灵魂。而设计过程的核心实际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新产品是新知识的物化。为此,谢友柏院士又精心筹划了以“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为主题内容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回首西迁的成长与教育历程,谢友柏院士认为:要成才,先要成人,要做一个有道德自觉的人,一个有为国为民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精神的人。交大西迁后能干出那么些成绩,这种精神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内容来源: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微信公众号